皇极经世书

 画室之家   2024-06-12 18:40   26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望崖阁书法高考培训班
摘要:

皇极经世书邵雍撰观物内篇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皇极经世书邵雍撰观物篇五十一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

  皇极经世书邵雍撰

  观物内篇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皇极经世书邵雍撰

  观物篇五十一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

  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

  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

  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其大,岂不谓至伟至伟者欤?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

  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

  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

  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

  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静之大者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

  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

  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之矣;

  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

  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走感暑而变者,性之走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走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走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走也。

  飞感暑而变者,性之飞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飞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飞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飞也。

  草感暑而变者,性之草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草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草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草也。

  木感暑而变者,性之木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木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木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木也。

  性应雨而化者,走之性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性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性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应雨而化者,走之情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情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情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应雨而化者,走之行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行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行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行也。

  体应雨而化者,走之体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体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体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体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声,形之走善气,体之走善味。

  性之飞善色,情之飞善声,形之飞善气,体之飞善味。

  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声,形之草善气,体之草善味。

  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声,形之木善气,体之木善味。

  走之性善耳,飞之性善木,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

  走之情善耳,飞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

  走之形善耳,飞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

  走之体善耳,飞之体善目,草之体善口,木之体善鼻。

  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

  所以目善万物之色,耳善万物之声,鼻善万物之气,口善万物之味,

  灵于万物,不亦宜乎?

  观物篇五十二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

  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

  目耳鼻口者,万人之用也。

  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

  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

  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

  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

  有兆物之物。为兆物之物,岂非人乎?

  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

  有兆人之人。为兆人之人,岂非圣乎?

  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

  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

  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

  人之人者,至人之谓也。

  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

  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

  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

  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

  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

  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

  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千万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

  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

  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

  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

  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

  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

  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

  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观物篇五十三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

  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

  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

  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

  是知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

  道之道,尽之于天矣;

  天之道,尽之于地矣;

  天地之道,尽之于万物矣;

  天地万物之道,尽之于人矣。

  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于人者,然后能尽民也。

  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曰昊天,

  人之能尽民则谓之曰圣人。

  谓昊天能异乎万物,则非所以谓之昊天也;

  谓圣人能异乎万民,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万民与万物同,则圣人固不异乎昊天者矣;

  然则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则万民与万物亦可以为一道,

  一世之万民与一世之万物既可以为一道,则万世之万民与万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

  也明矣。

  夫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

  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谓也,阴阳升降于其间矣;

  圣人之四府者,易书诗春秋之谓也,礼乐隆污于其间矣。

  春为生物之府,夏为长物之府,秋为收物之府,冬为藏物之府,

  号物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

  易为生民之府,书为长民之府,诗为收民之府,春秋为藏民之府,

  号民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

  昊天之四府者,时也;圣人之四府者,经也;

  昊天以时授人,圣人以经法天,天人之事当如何哉?

  观物篇五十四

  观春则知易之所存乎?

  观夏则知书之所存乎?

  观秋则知诗之所存乎?

  观冬则知春秋之所存乎?

  易之易者,生生之谓也;

  易之诗者,生长之谓也;

  易之书者,生收之谓也;

  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谓也。

  书之易者,长生之谓也;

  书之书者,长长之谓也;

  书之诗者,长收之谓也;

  书之春秋者,长藏之谓也。

  诗之易者,收生之谓也;

  诗之诗者,收长之谓也;

  诗之书者,收收之谓也;

  诗之春秋者,收藏之谓也。

  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谓也;

  春秋之诗者,藏长之谓也;

  春秋之书者,藏收之谓也;

  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谓也。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

  生长者,修夫言者也;

  生收者,修夫象者也;

  生藏者,修夫数者也。

  长生者,修夫仁者也;

  长长者,修夫礼者也;

  长收者,修夫义者也;

  长藏者,修夫智者也。

  收生者,修夫性者也;

  收长者,修夫情者也;

  收收者,修夫形者也;

  收藏者,修夫体者也。

  藏生者,修夫圣者也;

  藏长者,修夫贤者也;

  藏收者,修夫才者也;

  藏藏者,修夫术者也。

  修夫意者,三皇之谓也;

  修夫言者,五帝之谓也;

  修夫象者,三王之谓也;

  修夫数者,五伯之谓也。

  修夫仁者,有虞之谓也;

  修夫礼者,有夏之谓也;

  修夫义者,有商之谓也;

  修夫智者,有周之谓也。

  修夫性者,文王之谓也;

  修夫情者,武王之谓也;

  修夫形者,周公之谓也;

  修夫体者,召公之谓也。

  修夫圣者,秦穆之谓也;

  修夫贤者,晋文之谓也;

  修夫才者,齐桓之谓也;

  修夫术者,楚庄之谓也。

  皇帝王伯者,易之体也;

  虞夏商周者,书之体也;

  文武周召者,诗之体也;

  秦晋齐楚者,春秋之体也。

  意言象数者,易之用也;

  仁义礼智者,书之用也;

  性情形体者,诗之用也;

  圣贤才术者,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圣人之事也。

  三皇同意而异化,五帝同言而异教,三王同象而异劝,五伯同术而异率。

  同意而异化者必以道,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无为者非不谓也,不固为者也,故能广;

  无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其惟三皇乎?

  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

  自朴。其斯之谓欤?

  三皇同仁而异化,五帝同礼而异教,三王同义而异劝,五伯同智而异率。

  同礼而异教者必以德,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以天下授人而不为轻,若素无之也,

  受人之天下而不为重,若素有之也,

  若素无素有者,为不己无己有之谓也。

  若己无己有,则举一毛以取与于人,犹有贪吝之心生焉,而况天下者乎?

  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惟五帝乎?

  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斯之谓欤?

  三皇同性而异化,五帝同情而异教,三王同形而异劝,五伯同体而异率。

  同形而异劝者必以功,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

  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

  能利民者正,则谓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则谓之曰贼矣。

  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

  以王去贼,安有弒君耶?

  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欤?

  三皇同圣而异化,五帝同贤而异教,三王同才而异劝,五伯同术而异率。

  同术而异率者必以力,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

  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义,然后谓之争。

  小争交以言,大争交以兵,争夫强弱者也,犹借夫名焉者,谓之曲直。

  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称也;利也者,养人成物之具也。

  名不以仁无以守业,利不以义无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业守,则乱矣,

  民所以必争之也。

  五伯者,借虚名以争实利者也,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则伯,伯又不足则左衽矣。

  然则五伯不谓无功于中国,语其王则未也,过左衽则远矣。

  周之东迁,文武之功德于是乎尽矣!犹能维持二十四君,王室不绝如线,秦楚不敢

  屠害中原者,由五伯借名之力也,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天下亦以力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其斯之谓欤?

  夫意也者,尽物之性也;

  言也者,尽物之情也;

  象也者,尽物之行也;

  数也者,尽物之体也。

  仁也者,尽人之圣也;

  礼也者,尽人之贤也;

  义也者,尽人之才也;

  智也者,尽人之术也。

  尽物之性者谓之道,尽物之情者谓之德,尽物之形者谓之功,尽物之体者谓之力;

  尽人之圣者谓之化,尽人之贤者谓之教,尽人之才者谓之劝,尽人之术者谓之率。

  道德功力者,存乎体者也;

  化教劝率者,存乎用者也;

  体用之间有变存焉者,圣人之业也。

  夫变也者,昊天生万物之谓也;

  权也者,圣人生万民之谓也,非生物非生民,而得谓之权变乎?

  观物篇五十五

  善化天下者,止于尽道而已;

  善教天下者,止于尽德而已;

  善劝天下者,止于尽功而已;

  善率天下者,止于尽力而已。

  以道德功力为化者,乃谓之皇矣;

  以道德功力为教者,乃谓之帝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本文地址:http://huashi123.cn/571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小编: 画室之家 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