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学院

 画室之家   2020-10-17 11:28   1,291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望崖阁书法高考培训班

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省教育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一所具有师范性质的成人高等院校。有南、北、东三个校区,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租用林地19.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已超过2亿元。学院现有教职工3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0人,教授31人,博士20人,硕士47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力和智力基础。

历史沿革

1957年吉林省教师进修学院创建。
1954年吉林省工农速成中学创建。
1958年吉林省工农速成中学升格为吉林省工农师范学院。
1962年吉林省工农师范学院更名为吉林教育学院。
1962年吉林省教师进修学院、吉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吉林省教育学院。
1969年吉林教育学院停办。
1972年吉林教育学院复校。
1972年吉林省函授学院(资源)并入吉林省教育学院。
1982年吉林省函授学院并入(合署)吉林省教育学院。
办学规模吉林省教育学院学院共设有教学、教研、师训干训、党群、行政后勤等42个部门。在籍函授生1367人,日校生1836人。
部门设置吉林省教育学院设有的学前教研培训部、小学教研培训部、初中教研培训部、高中教研培 训部、民族教育学院(吉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心)、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研培训院、综合教研培训部等分别承担着相关学段、学科的教研与培训工作;农村教育研究所、语文·文化教育研究所、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与校长培训研究所、德育教育研究所等分别针对吉林省省情和有关教育政策开展调研和研究工作;下设在学院的吉林省教育厅教研室办公室(省课改办、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所)、吉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吉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继教办、国培项目执行办公室)、吉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吉林省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 吉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等分别承担着对全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等职责。
职业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年来培养了近5000名技能型人才,服务在省内外各行各业。教学过程中狠抓师德和教风 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各项文体公益活动,努力培养适应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民族教育积极发挥民族教育教研优势,通力配合吉林省支援新疆等少数民族发展计划,认真完成了为期两年的新疆文秘班学员的培训工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现有少数民族预科生700多人在校学习。
师资队伍吉林省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318人。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276人,其中博士后5人,博士16人,硕士34人,教授31人,副教授125人。
知名学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龚玲、李元昌
国务院特殊津贴:龚玲、李元昌、柳玉峰
吉林省高级专家:龚玲
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龚玲、柳玉峰
吉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杨玉宝
长春市劳模:齐放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张德利、龚玲、刘国、赵士英、杨光辉、王鹏伟、林森。
教授赫 坚
张德利
龚 玲
杨茂臻
杨玉宝
刘国
杨光辉
郭春艳
田 权
董 强
牟云刚
黄可心
林 森
刘爱华
郎 宇
王会平
张玉新
刘 华
薛中国
卢文祥
赵准胜
马思军
马海江
郝普耀
崔安玲
蒋昌丽
李献业
金花子
董云丽
李子良
刘 芳
李大东
何风波
吕晓萍
刘晓峰
何 颖
刘 洁
程振录
宋海英
马妍春

以上表格内容参考资料为:副教授柳玉峰 吴德文 汪 晶 宋 爽 孟祥静 赵蔚新 李 波马忠学 宁丽静 翟丽娟 宋胜杰 赵士刚 刘 凡 白 滨黄春华 蔡珂馨 齐 放 林 冬 王丽君 辛春梅 丁 薇刘洪军 骆秦俐 王 强 刘 力 张为民 战 青 张艳香张 燕 王兴国 程明喜 费运星 尹胜杰 陈书翠 吕晓春代文伟 何其红 李 萍 盛暑寒 蔡京玉 申基德 朱森林白金祥 姚 洁 胡乃香 高 践 白星晓 常文革 陈 贺倪牟双 李 彤 徐 卓 张忠涛 袁亚仙 张书洲 张 勇马旭光 王 英 张艳平 沈华峰 王竹梅 阚赤兵 徐晓猛朱延辉 王文霞 张后安 贾 君 张 岩 王秀霞 孟宪宾姜 宇 哈 斯 李伟功 张翠萍 孟 和 屈迎辉 王小平杨金山 江国学 王雁苓 孙世梅 张连彬 矫宏金 姚雪红陈海波 李大维 于 伟 张寒明 赵德全 常 虹 孙秀丽邹文武 张秋彤 姜 韬 高 云 徐卓婷 王庆书 黄金玲张春郊 王雪丹 郑世忠 边德明 孙兴华 任 晶 全明实李长娟 宫 克 戴 军 白翠蓉 王英杰 王 森 张 宇陈 禹 王洪义 李春光 刘 阳 李 迅 张丽丽 展开以上表格内容参考资料为:
博士秦 磊、张德利、杨玉宝、刘爱华、李献业、杨光辉、刘 芳、王会平、郎 宇、薛中国、赵准胜、戴 军、王姣姣、金花子、何 颖、张 宇、张 岩、吕晓萍、孔凡琴、武 祎、陈 禹、李长娟、刘津池、蔡京玉、孙 伟、房 健、王莹莹、王 帅、胡成旭
以上表格内容参考资料为:
在读博士党书坡、李大维、张 勇、尹胜杰、张志平、赵 霞、张玉新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为:
段科研成果教研工作针对吉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在基础教育研究、课程资源开发、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农村教育发展、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设了从幼儿到高中,同时包含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教研机构和教研师资队伍,构建了省、市、县、基地、校五级互联互通的多层级立体教研网络,完善了规范教研队伍和教研活动的制度体系。
学术资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建有10多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建有体育馆、电子阅览室等辅助教学设施。学院图书馆纸质藏书20余万册,并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等多媒体、音像资料,使学院教学教研方面的中文文献达到百万以上。学院建有吉林省教育学院网、吉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研网、吉林民族教育教研网等几个网站,为学院与广大基层教师提供了丰富、快捷的课程资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图书馆藏书18余万册,中外文期刊600多种,还购买了知网数字期刊和超星电子图书等网络资源。目前正在建设以收集教师教育培训资 料为主的教师培训资源库,将更好地为全省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料积累。未来将逐步形成以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干部培训、教育管理、 中小学教材教参、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学科教育教学参考文献为特色的综合性藏书体系。学院珍藏的部分古籍文献被列为吉林省古籍 重点保护对象。
科研成就学院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使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改工作顺利启动和推进。学院立足吉林省实际,开发国家级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开发的1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2套职教教材通过国家审定,开发的2套地方课程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教研部门还开发编制了21个品种、1000多万字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学院实施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关注农村教育,成立了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构建了县域三级教研网络,积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和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了吉林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院十分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典型的发现与培养,先后总结了东北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小等一批吉林省中小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了李元昌、张再昌、赵谦翔三位"全国十杰"教师,以及窦桂梅、李婧伟等一批教改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在吉林省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学院大力推进现代教研方式方法的创建,建设了吉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研网,建设了网络视频培训中心,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方式的现代转变。
科研工作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研究方向,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以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为重点,构建了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的科研体系。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出台了科研激励和制约机制,使学院的科研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之路。学院以争取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为重点,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为突破口,强化课题研究与管理,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1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5项(其中科技开发成功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8项、吉林省高校教学改革课题4项。全院教职工出版著作教材475部,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75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7项。
"十二五"期间学院为打造全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队伍,实行了年度全省教师进修院校培训者高级研修项目,已培训800人;为建设一支具 有辐射能力的省级骨干教师队伍,实施了名优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即吉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研修项目和吉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提高研 修项目,已培训2400人;协助省教育厅建立了100个名师工作室,并以名师为引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送培到县"活动,直接受益教师12000 多人,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实施了吉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幼师国培项目和远程培训项目,其中2011年和 2013年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和幼师国培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皆名列全国第一名。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 续教育新体制", 并出版了三本成果辑,《中国教育报》以《走活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吉林省探索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 为题,作了整版深度报道。
"十二五"期间,学院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吉林省教育厅科技与社科研究"十二五"规划课 题27项,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6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吉林省语言文字应用"十二五"课题各1项。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 学术科研能力建设,学术水平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5名教师成功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2011年)和第二批专家库(2012年);3名教师被授予省级荣誉称号;4名青年教师入选"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培育计划"。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成为促 进学院教科研发展和促进专业硕士成长的双赢项目,该培养模式在全国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工作中成为一种创新性尝试。
学术交流学院注重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并以 服务中小学校教师校长培训为基本出发点建立了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国际培训交流平台。 先后开展了中加校长培训项目、中德职教校长培训项目、中日日语教师培训项目和中韩姊妹校合作项目,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课程资源、新颖的教育模式培训吉林省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与长春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合作,探索职前职后相沟通、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同时,还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访问和讲学,并派遣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国际会议或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进修。既吸纳了外部资源,又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
学校文化院徽院徽为圆形,绿色。外围文字为学院名称,由英文和中午两种文字构成,中文原名为赵朴初先生所题。内圆形由"吉林教院"的汉语拼音字头组合成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树冠上方为三颗果实、图型中的"1957"为建院年代。整体构图的寓意是:吉林省教育学院植根于吉林大地,经过45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鲜花盛开,硕果累累。
院训"进德修业","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进德修业"就个体而言,指教师和学生
不断进修,增进德性和功业,以达到"师范"境界;就群体而言,指学院作为教师进修院校性质、宗旨和发展方向。"自强不息"表明处于新时期转型过程中教育学院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构想与时俱进、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院歌"长白山莽莽苍苍,孕育绿色的梦想。松花江浩浩荡荡,奔向远方的希望。"开篇4句以长白山、松花江为歌词意象,既突出了地域特点,又蕴涵着生生不息之意,切合教育关怀声明成长的现代教育理念。主体6句:"青春是奔放的江河,浇灌金色的年轮"喻指教师的青春在新一代生命中传承。"心灵是燃烧的火把,点燃黎明的曙光"喻指教师把个体的生命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传播。后者暗引俄罗斯传说,勇敢的智者丹
柯掏出火热的心作为火把,引领人们走出黑暗。"进德修业引领一袋师范,自强不息创造明天的辉煌"引院训,点明省教育学院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展望省教育学院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走向远方,迎接时代的召唤,我们走向未来,托起明天的太阳。"结尾4句回应开篇,总括全词,表明省教育学院在新世纪肩负的历史重任和不断进取的坚定信心。
学校领导党委书记:赫坚院长:张德利副院长:龚玲纪委书记:杨茂臻副院长:杨玉宝副书记:尹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本文地址:http://huashi123.cn/134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小编: 画室之家 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