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爱情诗《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全诗赏析

 画室之家   2021-09-22 00:33   903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望崖阁书法高考培训班
摘要: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钟汉良版纳兰性德剧照「翻译」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钟汉良版纳兰性德剧照

  「翻译」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注释」

  ①一生二句:唐诗致情意,后樊夫人答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后于蓝桥驿因求水喝,得遇云英,裴航向其母求婚,其母曰:“君约取此女者,得玉杆臼,吾当与之也。”后裴航终于寻得玉杆臼,遂成婚,双双仙去。此处用这一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蓝桥之遇”曾经有过,且不为难得。

  ③药成句:《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宫,为月精。”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

  ④饮牛津:晋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搓来去,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搓上,多资粮,乘搓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诸次饮之,此人问此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则知之。”,故饮牛津系指传说中的天河边。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一生一代一双人古诗词配画

  「赏析」

  上片化用成句,说相亲相爱的“一双人”无端被拆散。不曾交代相关故事,也没有具体情节。下片以“故事”说故事,借古老传说,为透露消息。

  劈头便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

  用典很讲究,也很完美。连用典而显不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这两个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难得的。我一向主张,诗词要么就少用典,没那功力别急着显摆,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无形的境界,干干脆脆融汇贯通。

  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纳兰性德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容若乃权相之子,本不贫,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我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也可以相对忘言了。如若能结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我们也满足。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钟汉良版纳兰性德剧照

  「翻译」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注释」

  ①一生二句:唐诗致情意,后樊夫人答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后于蓝桥驿因求水喝,得遇云英,裴航向其母求婚,其母曰:“君约取此女者,得玉杆臼,吾当与之也。”后裴航终于寻得玉杆臼,遂成婚,双双仙去。此处用这一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蓝桥之遇”曾经有过,且不为难得。

  ③药成句:《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宫,为月精。”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

  ④饮牛津:晋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搓来去,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搓上,多资粮,乘搓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诸次饮之,此人问此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则知之。”,故饮牛津系指传说中的天河边。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一生一代一双人古诗词配画

  「赏析」

  上片化用成句,说相亲相爱的“一双人”无端被拆散。不曾交代相关故事,也没有具体情节。下片以“故事”说故事,借古老传说,为透露消息。

  劈头便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

  用典很讲究,也很完美。连用典而显不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这两个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难得的。我一向主张,诗词要么就少用典,没那功力别急着显摆,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无形的境界,干干脆脆融汇贯通。

  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纳兰性德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容若乃权相之子,本不贫,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我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也可以相对忘言了。如若能结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我们也满足。

  《纳兰性德爱情诗《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全诗赏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及注释

  「翻译」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及注释

  「翻译」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宋代诗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雨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赏析」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又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玉楼春·拟古决绝词》、《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中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何事秋风悲画扇”借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本应相亲相爱的两人,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第二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写出了主人公纳兰性德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性德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第三句“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借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第四句“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朝著名词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

  纳兰性德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为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

  纳兰性德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词集,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纳兰词》作为纳兰性德的作品,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李煜。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雨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赏析」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又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玉楼春·拟古决绝词》、《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中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何事秋风悲画扇”借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本应相亲相爱的两人,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第二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写出了主人公纳兰性德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性德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第三句“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借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第四句“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朝著名词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

  纳兰性德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为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

  纳兰性德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词集,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纳兰词》作为纳兰性德的作品,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李煜。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的诗《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及注释

  「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 dí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及注释

  「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 dí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译文及鉴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创作背景」

  清康熙21年2月15日(1682年),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赏析」

  纳兰性德的这首 《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创作背景」

  清康熙21年2月15日(1682年),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赏析」

  纳兰性德的这首 《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书法欣赏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东指:东方故里。 (4)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4)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

  (5)即:到。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古诗配画

  「赏析」

  这首《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是《己亥杂诗》组诗中的第五首,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龚自珍的代表作品。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

  《己亥杂诗·其五》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上下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作为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诗的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书法欣赏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东指:东方故里。 (4)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4)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

  (5)即:到。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古诗配画

  「赏析」

  这首《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是《己亥杂诗》组诗中的第五首,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龚自珍的代表作品。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

  《己亥杂诗·其五》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上下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作为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诗的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己亥杂诗·其五古诗赏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本文地址:http://huashi123.cn/294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投稿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小编: 画室之家 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